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明代为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内城东北原明代内官监官房旧址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该府最初称“四爷府”或“禛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历出生于王府东书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迁入紫禁城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1],并改名为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宫内停放雍正帝灵柩,为此将主要殿宇覆瓦升格为黄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乾隆帝即位后,于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为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东路行宫继续由皇室使用,后因失火而焚毁。根据《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的记载,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内务府衙门交付该处大臣三和要拆毁景山内万福阁,拆后将木砖瓦石等物件运至雍和宫。景山北墙开一大门,运出诸物件。
1961年雍和宫被列入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雍和宫被定为其中一个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雍和宫南北长400米,占地6.6万平方米,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共有五进院落。不管是故宫还是雍和宫,总感觉当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怎么也不可能舒服,四面漏风,光线一般,还不如陕北土窑实在,好在他们的床设计的不错,睡觉时感觉不到那么空旷。

雍和宫三宝:1、铜铸照佛;2、紫檀木雕的五百罗汉山;3、白檀香木雕刻弥勒佛像。